创新推出“科技担”财政金融产品,支持企业使用专利、商标、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融资;帮助企业引进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科技创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科技企业纾困解难,加快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推动惠企政策落实,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以科技赋能,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我市经济“稳增长”。
破解融资难,洒下“及时雨”
“全靠‘科技担’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新产品才能顺利研发生产。”7月12日上午,在安徽金国源中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内,副总经理郭雪勇告诉记者。
安徽金国源中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先进检测设备,主要生产熟三七粉、西洋参粉等中药微粉、中药饮片、毒性饮片以及直接口服饮片,年产中药饮片3000余吨,产品广销湖北、北京、上海等各大医疗机构。
郭雪勇告诉记者,今年1月,因为面临春节和疫情的原因,公司遇到了资金难题,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市科技局和市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根据企业需求,推荐并帮助企业通过“科技担”成功申请到了2000万元贷款。
“第一笔贷款600万元一个星期就到账了,有了这笔贷款我们才得以顺利进行新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扩大生产线。”郭雪勇说。
市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业务二部负责人杨全卫介绍说,“科技担”是该公司根据《365bet开户官网_365bet体育网站_Bet—288365推动科技融资担保业务实施办法(试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投入、弱抵押等特点,创新推出的财政金融产品,利用财政设立的6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进行风险补偿,支持企业使用专利、商标、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融资。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符合一定条件的科技型初创企业等凡是在科技融资担保‘白名单’内的企业,均可通过‘科技担’申请贷款,享受贷款低利率。”杨全卫说,“科技担”产品的推出,有利于盘活科技型企业的无形资产,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了科技型企业融资获得率,推动企业加快创新发展。该产品自推出以来,共服务科技型企业48户,金额28977万元。
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郭学彬告诉记者,除了开展科技企业融资担保,该局还聚焦科技金融惠企,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设立1.5亿元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筛选9个项目进入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摸排56家科技型企业1.5亿元融资需求,积极对接金融合作平台,助力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需求。
引进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卡脖子”技术成了大部分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重要难题。
“我们公司有一款绝缘护套可以智能远控,如果配电柜出现故障,护套就会变成白色,故障排除后颜色自动变回黄色,可以有效提高电力工人的工作效率,不过这款产品虽然可以使用50年,但变色功效只能维持两年。”安徽伊法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生产绝缘产品,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总经理戴文忠告诉记者,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突破技术“瓶颈”,延长变色时效,却苦于缺乏技术人才。
市科技局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安徽伊法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面临的技术难题,指导、帮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进院士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成立了“安徽省院士工作站”。
“目前,院士工作站的技术人员正在优化材料配方,想尽办法延长绝缘护套的变色时效。”戴文忠说,高科技人才不仅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还开发了双出线避雷器绝缘护套、防闪络绝缘护套等多项新产品,为企业长远发展及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推动企业走上稳步健康的发展轨道。
郭学彬介绍说,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开展“服务创新主体,提升作风能力”活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走访了解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突破“卡脖子”技术、人才引育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听取创新主体对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累计走访企业130家,征集企业诉求21个、技术需求32个、意见建议52个,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解决诉求和技术需求43个,正在对接技术需求10个。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积极构建以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题、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精准做好产学研对接,促进企业创新升级,不断提升竞争力。”市科技局副局长李兴华表示。
“免申即享”,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政府不仅帮助引进人才,还给予我们各项奖补资金,鼓励我们进行科技创新。”戴文忠告诉记者,仅获评“安徽省院士工作站”一项就获得市级奖补资金100万元、亳芜园区奖补资金150万元,再加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进入省级成长型小微企业库等各种奖补资金,该企业已获得奖补资金400多万元。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奖补资金都是‘免申即享’,目前已全部到账。不仅解决了我们企业的研发经费短缺问题,更为科技研发注入巨大活力,激发了企业创新动力。”戴文忠说。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指导企业申报省级科技项目42项。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1家,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备案7家。截至2022年6月,全市科技成果登记502项,比2021年全年登记量多9项;全市吸纳技术合同292项,合同成交额6亿元,全市输出技术合同193项,合同成交额3.53亿元,是2021年同期的9倍。85家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填报实现“零”的突破,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同比增长18.34%。
“我市出台多项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激发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李兴华介绍说,为了尽可能方便企业享受科技创新政策,市科技局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将16项奖补事项纳入“免申即享”平台,已兑现169个科技项目、奖补资金总额为5093.95万元。同时,该局还指导帮助企业应享尽享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截至6月份,全市共有550家企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优惠金额11.9亿元。积极扩大科技创新政策享受主体,275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推荐135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