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现在位置 : 网站首页 > 魅力亳州 > 民间艺术

        亳州清音

        发布时间:2019-08-13 10:26:00 来源:市文旅体局 浏览:
        【字体大小:

           在亳州悠久的文化长河中,繁衍出诸多文学艺术形式,清音,就是其中雅俗共赏的一种。

          亳州清音的“曲牌子”格律较严,有一定的韵律,套数,字数,曲牌子有130多个,又分“正牌”与“杂牌”。有勾儿调,柳儿调,琵琶玉子,马头调;瑶调,秦调,老合调等等。现流行的只有30多个牌子了。

          正牌子有:满江红,石榴红,秋山隐,秋声赋,落江雁,蝶恋花,风入松,夜落金钱,阳光三叠等。

          杂牌子有:剪草花,坡儿下,寒口垛,软诗篇,硬诗篇,新凤阳,老凤阳,莲花落,三句平头,太平歌,鼓尾,大小数板等。

          每唱大段子或小鼓片,以“三句平头”开头,“鼓片”终结。不过,也有例外,如:《水漫金山》《小黑驴》《小秃闹洞房》,开头用的曲牌是满江红或凤阳歌。

          清音的唱腔特点是:音多字少,属联曲体,由引子、曲牌和鼓尾三部分组成。在演奏形式上,也是灵活多样,使用的伴奏乐器有三弦、古筝、坠胡、二胡、扬琴、八角鼓、挎板等。其中,三弦奏主旋律,其它乐器为伴奏。演唱前,表演者需要先奏八板、上河调、凤阳歌,无论哪一个,段子必须是“三句平”起唱,中间唱曲牌,用鼓尾结束,成为一套固定的演唱形势。在乐器伴奏中,八角鼓和古筝尤具特色。八角鼓是清音演出的专用乐器,此鼓圆形,周边有八个角,直径约20公分,高约4公分。一面蒙上蟒皮,八个棱角上各开一空隙,期间横贯一根银丝,银丝上贯穿一对小铜钹。鼓框紫檀木制成,八个角均用象牙所制。其操奏法是抡,打,摇,推,一经操起,泠泠然的铜钹声和咚咚响的皮鼓声同时发出,别具风韵。古筝操之较难,讲究打,抡,抓,颤,揉,扣,压。其音色沉郁古雅,闻之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清音,又名八角鼓,原是宫中的一种高雅“清赏曲子”,故谓之清音。溯其源它是元散曲的流衍,其曲调制作十分考究。有成套的“曲牌子”和文雅的唱辞。“一曲新词酒一杯”,新曲词均出自学士和乐师之手,特供帝王贵妃清赏。尔后,王公大臣也争相效仿,继而传到民间。

          随着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爆发,亳州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悲哀苍凉的情绪弥漫,清音这种带有乐观娱乐特色的曲艺形式,很难再引起群众的兴趣。清音发展陷入停滞状态,三家戏社中有两家因入不敷出而倒闭。仅剩李义亭的乐义社艰难维持。作为一种传统文艺,清音走过了它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之后,开始走向衰落。

          清光绪年间,亳州出了两个显赫的大官僚—姜桂题(昭武上将军,热河都统)蒋国栋(皇宫帮办),由他们把这一宫廷曲艺引传到亳州。由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遗风在亳州经久不衰,精通诗词音律者人才济济,几经这些文人雅士的改良丰润,“亳州型”的清音艺术更为动听。当时亳州谁家逢到婚丧寿庆,都要请来“清音班”演唱。

          清音不仅曲调悦耳高雅,并且演唱时特别讲究仪表和台面。上演者均为中年男性,衣冠肃楚,正襟危坐;操乐器伴奏者九人,座列有序。主唱者手执檀板,温文悠然略一示意,檀板一拍,古筝悠缓奏起,使闻者心沉而气静。片刻,琵琶三弦相继而奏,时缓悠时急促,悠扬清越。序曲将终,此时檀板拍起,八角鼓协奏,主唱者开唱,其余上演者可以时而和唱其尾声。主唱者每当唱到忘我时,则合目晃首一咏三叹,大有老夫子吟哦唐诗之情味。

          清音演唱均在晚上。场面上设三张八仙方桌相连,上放玻璃风灯,灯上写有该清音社的社名。桌上盛放时鲜瓜果,香茗香烟,演唱者除去啜香茶外,从不食其他果品,以显示有绅士风度。

          清音刚一出现,就受到亳州百姓的热烈欢迎。一时间,城里的街头巷尾,农村的十里八乡,唱清音者无处不在,听清音者人头攒动,清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文艺。很快,清音在亳州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亳州清音。

          解放后亳州清音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1980年后安徽电台派员来亳拍录清音老艺人吴堃先生唱的《满江红》一曲,闻之令人陶然而神驰。2007年7月,安徽省文化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地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亳州戏曲家协会秘书长的赵明海和谯城区文广局的罗东亚主任整理有关材料,将亳州清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报到了省里。2008年,清音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